AI Evolution

1.2 模仿游戏定义机器智能

为解决“机器能否思考”的哲学难题,艾伦·图灵于 1950 年提出了“模仿游戏”,即图灵测试。文章阐述了这一测试如何巧妙地将智能定义问题转化为一个可操作的行为标准,为人工智能研究设立了第一个清晰、可衡量的目标,并成为指引后世发展的思想灯塔。

1950 年,图灵坐在他的书桌前,面对着一张白纸,准备写下一篇可能改变世界的论文,他要解决的问题很简单,又无比复杂:

“机器到底能不能思考?”

等等,什么叫“思考”?这个问题一问出来,哲学家们能争论到天荒地老。有人说思考就是逻辑推理,有人说是情感体验,还有人说是意识的体现。

图灵摇摇头,这样下去永远没结果。

于是,这个天才想出了一个绝妙的点子——既然我们搞不清楚什么是“思考”,那就换个角度,看看机器能不能“表现得”像在思考,这就是实用主义的精髓:与其纠结定义,不如看结果。

想象你的面前有两个房间,一个房间中是人,一个房间中是机器,你可以使用打字机向对面两个房间提问,比如输入“你是人吗?”

然后你会收到两个回复:

房间A:“我是人。”

房间B:“你觉得我是不是人?”

就这样经过多轮“对话”,最终判断哪个房间里是人,哪个房间里是机器。

这就是图灵测试的精髓——不问机器是否真的在“思考”,只问它能否在对话中骗过人类判官。

如果一台机器能让人类分不清它和真人的区别,那我们就说它具有了智能。这个测试巧妙地避开了“什么是智能”的哲学争论,转向了可操作的行为标准。

图灵巧妙地把一个无法回答的哲学问题,转换成了一个可以操作的实验。就像把“什么是美”的问题转换成“这幅画能否让人感到美”一样。这种思维方式的转换,为人工智能研究确立了一个清晰的技术目标:让机器能够进行类似人类的对话交流。

图灵测试的影响很广泛,如果大家喜欢看电影的话,可以看看 1982 年上映的 《银翼杀手》(Blade Runner),电影中使用"维特甘测试"(Voight-Kampff test)来区分人类与复制人(仿生人),该测试通过监测被试者对情感问题的生理反应(如瞳孔变化、呼吸频率),判断其是否具备人类特有的共情能力,这与图灵测试的核心理念一致,都是通过外在表现来判断内在特质。另外,如果大家想要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也可以看一看 2014 年上映的 《模仿游戏》(The Imitation Game),这部电影的名字就来源于图灵在论文 计算机与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 中提到的"模仿游戏"。

作为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之父的图灵在 1950 年发表这篇论文时,很多人都觉得他疯了。机器思考?开什么玩笑!那时候的计算机内存最大只有 256KB,连简单的加减法都要算半天,还想和人类对话?

但图灵看得更远,他在这篇论文中预言,在 50 年后,会有机器能够在30%的概率下通过这个测试。虽然这个预言来得比他想象的晚了一些,但很明显方向是对的。

PS:直到 2014 年聊天程序尤金·古斯特曼(Eugene Goostman)才首次通过图灵测试

为了纪念这位现代计算机科学的奠基者,1966 年 世界计算机协会(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ACM) 以“图灵”为名设立了“图灵奖”,该奖项被誉为“计算机界诺贝尔奖”,获奖者必须在计算机领域做出持久而重大的先进的技术贡献。

更重要的是,图灵测试成了人工智能发展的灯塔——一个明确、可测量的目标。从此,科学家们不再争论“机器能否思考”,而是开始思考“如何让机器通过图灵测试”。

Edit on GitHub

Last updated on

On this page

No Head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