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专家系统的春天
为应对通用人工智能的困境,研究者转向开发专注于特定领域的“专家系统”。通过将专家知识编码为规则,专家系统在医疗诊断、化学分析等领域取得了巨大商业成功,重新点燃了AI的热潮,并引发了日本“第五代计算机项目”等国家间的技术竞赛。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符号主义陷入低谷时,一位叫 爱德华·阿尔伯特·费根鲍姆(Edward Albert Feigenbaum) (见图 2-5)的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新思路:既然通用人工智能太难实现,为什么不先在特定领域做出有用的系统呢?
于是,“专家系统”诞生了。
爱德华·费根鲍姆的指导教授是西蒙,没错,又是赫伯特·西蒙,爱德华·阿尔伯特·费根鲍姆也是 1994 年图灵奖得主之一,被誉为“专家系统之父”,西蒙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图 2-5 爱德华·阿尔伯特·费根鲍姆
2.5.1 从通用到专用
费根鲍姆的想法很朴素:与其试图造出无所不知的通用人工智能,不如先在某个狭小的专业领域把机器训练成“专家”。就像人类一样,一个医生不需要懂修车,一个律师不需要会做饭,但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是专家。
专家系统的工作原理其实很简单,包含以下 3 个关键元素:
- 知识库——把某个领域的专家知识整理成规则
- 推理机——根据输入的事实和知识库中的规则进行推理
- 用户界面——让普通人能够与系统交互
例如,医疗诊断专家系统会这样工作:
- 用户输入——病人发烧、咳嗽、头痛。
- 系统推理——发烧+咳嗽+头痛→可能是流感。
- 系统询问——最近有没有接触过流感患者?
- 用户回答——有。
- 系统诊断——患流感的可能性为85%。
2.5.2 商业化的巨大成功
第一个真正成功的专家系统是斯坦福大学开发的 MYCIN,用于诊断血液感染疾病。这个系统包含 600 多条规则,能够达到与人类专家相当甚至更高的诊断准确率。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一次盲测中,MYCIN 的诊断准确率达到 69%,而人类医生的平均准确率只有 65%!这是 AI 第一次在复杂的现实任务中超越人类专家。
紧接着,成功案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 XCON —— 计算机配置专家系统,帮助 DEC 公司为客户配置计算机硬件,每年为公司节省近 4000 万美元的成本;
- DENDRAL —— 化学分析专家系统,能够分析质谱数据,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专家系统的成功引起了商界的巨大关注,产业蓬勃发展。1980 年,专家系统市值达到数十亿美元。几乎每个大公司都在开发自己的专家系统。人工智能又重新成为热门话题,这一次,人们不再谈论遥远的通用人工智能,而是关注能够立即产生经济价值的专用系统。
2.5.3 日本政府的雄心
看到专家系统的成功,日本政府决定大干一票儿。1982 年,日本通商产业省(现经济产业省)启动了雄心勃勃的“第五代计算机项目”,投资 8.5 亿美元,计划用 10 年时间开发出能够进行自然语言对话、图像识别和知识推理的超级计算机。
这是日本在信息技术领域挑战美国主导地位的一次重大尝试,就像他们在汽车和电子产品领域做到的那样。日本人相信,基于逻辑编程和专家系统的第五代计算机将彻底改变计算机产业。
看到日本的挑战,美国和英国也不甘落后,纷纷启动自己的专家系统研究计划,一时间,AI 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符号主义似乎重新焕发了青春。
但是,好景不长...
Last updat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