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当逻辑规则遇到现实世界
符号主义的核心假设“智能=符号操作+逻辑推理”在面对充满模糊性、例外和无穷常识的现实世界时彻底失效。人类智能更多地依赖于模式识别和直觉判断,而非刻板的逻辑规则。符号主义的失败促使研究者们开始反思智能的本质,并探索让机器从数据中学习、基于概率进行判断以及模拟大脑神经元工作等新的可能性。
经历了两次起伏后,符号主义暴露了它的根本问题。
符号主义建立在一个看似合理的假设之上: 人工智能=符号操作+逻辑推理。
这个假设在纯粹的数学和逻辑世界里确实成立。数学家用符号和公式推导定理,逻辑学家用规则进行推理,一切都井然有序、精确无误。
但现实世界却是另一番景象。
一个简单的“鸟会飞”就包含了无数例外——企鹅不会飞、受伤的鸟不会飞、死鸟不会飞、刚出生的小鸟不会飞...如果要为每个例外都写规则,规则库会变得无比庞大,而且永远写不完。
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有完全不同的含义。“苹果”可能是水果,也可能是科技公司。人类能够轻松理解,但机器需要为每种可能性都编写规则。
人类拥有数百万条常识,从“水往低处流”到“人需要睡觉”,从物理定律到社会规范。要把这些全部编码成规则,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符号主义的失败迫使AI研究者重新思考一个根本问题:智能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符号主义说智能就是逻辑推理、符号操作,大脑就像一台逻辑机器,按照规则处理符号。
而在现实世界中,人类的智能表现更像是一种模式识别和直觉判断的能力。医生诊断疾病时,不是在脑子里运行if-then规则,而是基于经验识别症状模式。艺术家创作时,不是执行逻辑程序,而是表达情感和追求美感。孩子学会说话,不是通过学习语法规则,而是通过模仿和试错。这些能力很难用符号和规则来表达,却是智能的核心。
符号主义的困境让AI研究者们开始思考新的可能性。
- 也许不应该手工编写规则,而应该让机器从大量数据中学习?
- 也许智能不是精确的逻辑推理,而是基于概率和统计的模糊判断?
- 也许大脑的工作原理不是符号操作,而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激活?
这些思考为人工智能的下一个阶段埋下了种子,在符号主义陷入绝境的同时,一些边缘化的想法开始重新受到关注。
Last updated on